公众健康研究工具BMI与成长运动中的体重与肥胖指标的诸多问题

身体质量指数即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国际通行的衡量胖瘦以及健康程度的标准。判定自己目前是属于体重正常、超重还是肥胖,要同时结合腰围。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BMI指数是用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得出的数字,成人的BMI数值处于18.5-24.9之间属于正常,在25-28之间则是超重,超过28即是肥胖。但在近年来成为国内最权威的肥胖判断指标,有赖于WHO的宣传标准化定义,与国内医学界的国内标准的制定和推行也密不可分。


国际上在BMI运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其的应用存在一些局限,例如不同地区和人种的使用需要重新制订标准,对于体重和体脂的区分不清晰,在某些特定人群,如未成年人、专业运动员、增肌爱好者、孕期及哺乳期妇女、体弱老人这五类人群中的适用性大打折扣,同时由于在医学上使用时需要结合其他指标辅助参考才能作为肥胖判断的医学依据,于是在某些发达国家,BMI的健康指标角色在慢慢改变:从专业性极强的健康指标演变为一般大众的瘦身参考指标。

然而,国内BMI的运用则方兴未艾,不仅在商业领域大放异彩,在某些专业领域也成为考核具体指标之一,颇让人感到疑惑。

  • 从BMI的最初使命来看,如果单一使用本身就存在某些硬伤。

作为判断肥胖的标准之一,BMI在使用时并没有特别的前提条件,在不考虑适用人群时,测试时饮食、排便这两个因素对测试数据的影响大小有待确认。


  • 在对于某一特定人群的使用时,也存在一些无法回避的标准适用性问题:

比如国内在参赛运动员中强制推行的BMI指标范围,就忽略了不同的运动项目形成的运动员体型和体重的不同点,导致标准的适用性不精准;

比如国内强制性监测的学生体质测试,BMI对于青春期前的女生而言,由于遗传、生活方式导致的发育情况差别较大,同年龄时由于激素水平的影响,体脂率的含量有着显著的差别,以年级为分段的标准数值是否可靠也值得商榷。



  • 从商业使用角度而言,BMI的使用更是缺乏存在诸多逻辑混乱。

BMI最大的商业使用在于减肥市场,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或知识缺失原因,减肥在许多消费者眼里等于减重。

人体的体重包括肌肉、骨骼、脂肪、内脏等组织器官的重量,简单而言其实就是水份和生物组织的共同质量。

从组成而言,组成体重成分里水分是最容易改变的部分,不仅可以从源头的摄入量着手,也可以从消耗(出汗、尿液)入手,即节源开流,这也是体重控制最基本的思维和原理;而生物组织质量的变化则相对缓慢而不直观。抛开节食外,其他方法一天减三斤以上的案例,几乎都是减水的实证,当然也存在部分人确实由于摄入盐分较高而存在的体内水分潴留的问题。


水份的问题是个看似简单实际复杂的问题。简单是因为喝进去排出去的过程极为简洁,复杂是因为在水份几乎参与了人体全部生理功能,其中和运动密切相关的部分在于体温调节和循环系统,表现为中暑、脱水、抽筋等运动能力的显著下降甚至威胁生命。

从结构而言,骨骼、内脏的变化较为隐蔽,一般不作为体重变化的指标。脂肪(皮下和内脏)和肌肉因为变化相对直观且幅度可测成为体重变化的主要指标,区别在于前者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而后者则是部分人(以运动领域为主)关心的内容。

而体重和肥胖一直是个交织在一起的事情。在BMI指标被应用前,国内惯用的标准体重公式、腰臀比、体脂率,计算方式的复杂本身就说明了体重、体脂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状,而具体运用也是各显神通,孰好孰佳也是众说纷纭。

而关于体重和肥胖的标准则来源于统计学(早期)和大数据(现在),主要运用的领域是医学或者说健康市场。由于体重与地理位置、人种关系较大,而体脂与饮食、气候关系密切,不同地域的国家有着自己不同标准,即使数据差别较小,但这种细微的差别就是区别存在的本质所在,更不用说跨纬度较大的我国,指标如何恰当的使用更需要在实践中摸索。

对于热爱运动的人们而言,由于现在通行的各项人体评价指标,多是基于普通人的统计数据分析,不仅在平均中淡化了个体的饮食、遗传、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存在,而且指标范围与运动人群的认知和实际情况大相径庭。如果仅以标准化数据来考评,很多方面会得出越运动越不健康的结论,岂不是让人啼笑皆非?


究其原因,很多统计数据的结果是供建设上层建筑使用的,对个体的意义有限。尤其是健康和运动,一个是复杂的多因素影响体,一个是异军突起、还有待进一步揭秘的新健康方式,多维度下的指标选择和运用是个深奥的课题。

当然无论体重、肥胖的评估方法如何变化,评估指标如何修订,现行的指标对于我们绝大多数运动爱好者依旧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体重的调控一直是运动人士努力运动的主要目标之一!也许和健康挂钩后能进一步激励人们运动的热情,从这个角度看,各种评价指标和数据的积极意义则非常重要。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